3000多张画稿,谁能帮我整理

狄荣考的窗棂画稿。

狄荣考老人和他的窗棂画稿。

贴在窗上的窗棂剪纸图案。

狄荣考的窗棂画稿。

曾修过故宫、建过五一大楼的87岁老人狄荣考,一生痴迷画古建筑窗棂?

古代建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古建曾经的璀璨,正在被人为和岁月所摧残。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修补了多少浮躁的人心,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建造它们的工匠。

咱太原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曾修过故宫还和伙伴们盖起了赫赫有名的五一大楼……但最让他痴迷的却是古建筑窗棂,为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一生完成画稿3000多幅。今年,这位老人已经87岁了,他希望自己用心血画就的窗棂能整理出来,传承下去。

住在太原市建设北路铁路小区的狄荣考老人,1930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从小跟随父亲、舅舅学习做木工雕花、抹灰的活计,1952年进入山西二建(狄荣考所在的工厂后来归到省八建)成为一名工人。

由于时代久远,狄老先生的记忆片断已经不再完整,但他仍记得自己参加过修复故宫的工作。“有些宫殿的天花板缺失了,我就先用石膏按原样刻好,再复原成一模一样的。”1954年建成的五一大楼也留下了狄老先生的工作痕迹,商场的水磨石地面图案就是他和工友一起完成的。还有赴北京参加“十大建筑”施工,记者在山西二建的官网上查到这样一段话:“1958年公司选派能工巧匠周阿炳、周永林、宋新根和范根其组成山西省周阿炳青年木工突击队赴北京参加‘十大建筑’施工,受到工程指挥部的嘉奖。”那时的狄荣考定是位默默无闻的小工吧?

常年与古建筑打交道,有些绘画基础的狄荣考渐渐迷上了那些美丽的窗棂——传统建筑中最具诗情画意的部分。

他工作间隙画,下班后回忆着画。生活中处处节省,却舍得全国各地跑着去“旅游”,狄荣考可以算是最早的“穷游族”了,好多地方都是搭了人家的顺风车,进了景点不是看风景,而是盯着窗棂画个没完,上世纪80年代,他还去过西藏。所有的坚持,在他年近九旬的时候,只会反复地说:“我一辈子就爱好这个了,这些窗棂是我用心血画的。”

一张张画稿拿回来,狄荣考的老伴用剪窗花的形式把画稿完美表现出来。老夫妻俩夫唱妇随,创作出三千多张作品。拿起一幅剪好的窗棂,仿佛站在了窗下,窗棂上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多的优美图案,透过“窗子”,光线从小孔中穿过,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国古建筑中,一个好的窗棂其实就是一个好的画框。在室内的人朝外观看,首先感受到一幅幅优美的诗文图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忘返。

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这本书中说:“手艺人都是极普通的人,他们大多数没有很高的学历,为生存去拜师学艺……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边有许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还包含了文化的历史。”这句话也是狄荣考最准确的写照,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创作,在狄荣考老人身上同时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如果你也热爱中国古建筑中最赋有诗意的窗棂,请和狄荣考老人一起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