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去产能紧锣密鼓,但合同、费用、就业都是事儿

9月上旬,国家能源部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煤电落后产能淘汰计划,共涉及100台机组、共计472.1万千瓦。

但事实上,此次公布淘汰的产能,仅为整个煤电去产能的一小部分——根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十三五”期间煤电去产能机组供1.7亿千瓦,其中,淘汰机组仅为0.2亿千瓦,停建、缓建的装机才是大头,达到1.5亿千瓦。

与淘汰的落后产能相比,停建、缓建煤电机组,牵涉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大,因为在建机组不仅涉及就业,还牵涉到场地维护、合同违约等一系列问题。

费用方面看,停建、缓建机组需多付费用。

按照当前的工程造价水平核算,停建、缓建的1.5亿千瓦煤电装机涉及总投资在5000亿元左右。而这只是工程本身的费用,在建项目一旦停工,必然面临拟建场地及地基四周长期裸露积水造成的基底持力层下沉、钢筋锈蚀膨胀导致的混凝土结构破坏、系统设备锈蚀等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会额外增加大量的设施、设备保护费用和财务费用。

除此以外,由于政策变化导致的工程进度变化,将难以避免地引发一系列工程变更、合同纠纷乃至索赔费用。

从产业角度看,停建项目必然涉及合同问题。

煤电建设属于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上游装备制造,还涉及与之配套的煤炭运输通道、电网建设以及下游产业布局。

前些年煤电装机快速扩容,催生了一大批上游装备制造企业投产,如今煤电建设规模缩减、步伐放缓,势必导致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困难。近几年,我国陆续开工建设1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很多在建煤电项目是配套电源,若这些项目停建、缓建,相配套的特高压线路输电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有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劳动力安置需要考虑。

煤电项目的建设、运营,均需要大量劳动力,前些年,电力建设市场发展良好,2002年以来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能力快速扩张,技术人员储备、机械设备储备充足,并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现场施工队伍。

煤电项目停、缓建后,不仅让电建企业经营生存受到挑战,还将导致大量服务于煤电建设工程的人员和专业设备闲置,仅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两大电力建设集团面临的转岗员工便超过2万人。

面对如此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煤电机组岂是一关了之的事情?当前的形势已然形成,“去产能”实属迫不得已,但“去产能”的同时必须要的,是总结、反思和防范,避免一次次在相同的科目上补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