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内部矛盾“大力相助”,人民币涨势能否持续

周一(16日)还在说特朗普一系列“新政”的内在逻辑矛盾必然逐渐被市场所重视,并给美元造成下行压力,没想到《华尔街日报》今天就爆出特朗普本人“强势美元正在将我们推入深渊”的言论。在接受采访时,特朗普明确表示“强势美元已经损害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1月20日特朗普就将入主白宫,现在抛出如此吸睛的观点无疑给已经疲弱多日的美元当头一棒,美元指数从101.60附近一路下挫,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上9点,已经跌落至100.55附近,日跌幅达到1%。正如笔者上篇文章所言,特朗普对美元的拉升作用已经是过去式,将来美元若要继续维持强势,主要需依仗欧洲和美联储里面掌权的几位大妈是否给力。

不过相比美元指数,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更值得关注,毕竟这才与我们的钱袋子关系更为密切。

周二(17日)人民币对美元可谓涨势凌厉,下午4:30收报6.8728,不但较周一收盘价升值248个基点,而且较6.8992的中间价高出264个基点,这种人民币即期汇率大幅度强于中间价的情况极少出现,此前我们经常看到的情景是“人民币即期汇率大幅度弱于中间价”。

在日盘交易收盘后,夜盘随着美元指数的进一步下滑,人民币对美元继续攀升,截至晚上9点,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至6.85附近,同时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则升穿了6.80。

如果夜盘美元指数不能出现反弹,而是维持在100.50附近,那么周三央行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可能开在6.85左右。

从盘面上看,周二人民币这种上涨态势不像是央行通过短期内集中大规模抛售外汇储备带来的结果,如果是央行抛售外储压低美元,那么将即期汇率控制在中间价附近也就基本达到目的了,今日的行情更像是结售汇市场出现较大顺差时的表现。

当然,究竟是购汇减少导致的顺差,还是结汇增加导致的顺差,笔者也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人民币如此强势的表现很可能会令一部分购汇需求受到刺激,对于存在刚性购汇需求的进口企业和出国旅游的个人来说,现在的购汇成本比半个月之前低了1%,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但这会给汇率调控提出一个难题:如果美元指数继续走弱,但结售汇市场却因购汇需求的扩张而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此时应如何应对呢?

如果放任市场波动,购汇需求可能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在短期飙升后快速走弱,或者陷入横盘,从而在K线图上会出现“美元指数跌,人民币对美元难涨”的局面,这对于抑制单边贬值预期肯定是不利的。

如果采取抛售外汇储备的手段将即期汇率稳定在中间价附近,进而保持住当前的“美元指数跌,人民币对美元涨”的局面,对于稳定贬值预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很可能令那些急于购汇(或者外逃)的企业与个人低成本获得美元。

在笔者看来,从稳定市场预期的角度出发,即使人民币的升值刺激了购汇需求,也应尽量维持“美元指数跌,人民币对美元涨”的格局。原因并不复杂,经历了长达3年的震荡贬值行情之后,目前国际套利热钱已经基本跑光,而企业也已度过了外债的偿还高峰期,目前仍然坚守人民币的企业与个人多数要么尚未对人民币丧失信心,要么对外币投资的风险心存疑虑(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在严格的监管下无力出走)。

如何避免贬值预期在这些“还不想走”的人群中扩散是人民币能否在中长期保持稳定,我国国际收支能否安全的关键。而避免贬值预期扩散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市场看到,人民币正在改变2014年以来“美元指数涨,人民币对美元跌;美元指数跌,人民币对美元难涨”的旧格局。毕竟我国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绝大多数只关注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所以人民币对美元能否扭转单边贬值趋势对于贬值预期的调控至关重要。

此外,十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17日人民币的涨势虽然凌厉,但如果我们将视线放长,很容易发现,与美元的疲弱表现相比,其实人民币在2017年1月的整体走势并不十分强劲。

1月5日美元指数触及101.30,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最高升至6.8683。但1月5日之后,美元指数震荡下挫,1月12日曾触及100.72,但人民币对美元则基本在6.90附近徘徊,距离1月5日的6.8683十分遥远。换句话说,在17日(周二)之前,虽然美元指数持续回落,但人民币对美元明显“升值乏力”。直到17日,人民币对美元才再一次升穿超越1月5日创出的6.8683,但1月5日至17日,美元指数贬值了0.7%,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仅仅升值了0.1%。

因此,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态势很快终止,甚至是在美元指数继续下跌的情况下终止,那么在K线图上就难以打破2014年以来人民币“易贬难升”的格局。当所有人都能从K线图上观察到一个确定的趋势,同时找不到这一趋势何时会终止的判断依据时,加入这一趋势的人一定会增加,而这恰恰是2017年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的情况。

归根结底一句话:打破震荡贬值的趋势,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大幅波动是2017年的重要任务,即使有人趁人民币回升的机会逃离,也不必太过在意,因为当前,给“尚未离去的人”以信心更为重要。